国家博物馆,位于北京市中心,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。它收藏了大量的文物珍宝,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。然而,在这座宏伟的博物馆中,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珍宝与故事等待我们去探索。
一、国家博物馆的历史沿革
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25年的国立故宫博物院,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博物院更名为北京故宫博物院,1996年正式更名为国家博物馆。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,展览面积近10万平方米,拥有藏品140余万件。
二、鲜为人知的珍宝
1. 殷墟甲骨文
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(公元前13世纪-公元前11世纪)的遗物,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字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殷墟甲骨文共有1.5万片,其中珍品有“龙骨占卜”、“龟甲占卜”等。
2. 青铜器
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种类繁多,包括礼器、兵器、生活用品等。其中,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尤为珍贵,如商代晚期的“四羊方尊”、西周早期的“大盂鼎”等。
3. 瓷器
中国瓷器被誉为“瓷器之国”,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瓷器种类丰富,包括东汉青瓷、唐三彩、宋哥窑、元青花、明宣德炉等。其中,宋代哥窑的“冰裂纹瓷器”尤为罕见。
4. 佛教造像
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佛教造像有石刻、泥塑、木雕等多种形式。其中,唐代石刻佛像“观音菩萨”堪称精品。
5. 纸币
中国古代纸币的历史悠久,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纸币种类繁多,包括北宋的“交子”、南宋的“会子”、明朝的“大明宝钞”等。
三、鲜为人知的故事
1. “马踏飞燕”的由来
“马踏飞燕”是东汉时期的石刻艺术品,原置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。1959年,国家博物馆从甘肃调拨此件文物。传说中,马踏飞燕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,象征着吉祥如意。
2. “清明上河图”的真伪之谜
“清明上河图”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,描绘了当时汴京(今开封)的繁华景象。关于“清明上河图”的真伪,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“清明上河图”为后人临摹之作,并非原作。
3. “乾隆宝盒”的秘密
“乾隆宝盒”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用宝盒,用于收藏珍贵文物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“乾隆宝盒”共有12件,每件都刻有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词。关于“乾隆宝盒”的制作工艺和用途,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。
四、结语
国家博物馆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殿堂,它收藏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故事。通过探索这些鲜为人知的珍宝与故事,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。
